欲了解更多种子行业的未来发展前景,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产业院研究报告《2023-2027年中国种子行业发展预测与投资研究咨询报告》。
近年来,在国家鼓励优质种企积极开展自主研发、加大种质资源保护力度、促进行业整合的政策引领下,我国种子行业整合速度明显加快,大型种业企业加速并购优质标的,整合海内外资源,提升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不具备竞争优势的中小型种子企业逐渐被市场淘汰,或被并购,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资本、技术、信息等加快向大型种业企业聚集。然而与全球种业市场相比,国内种子行业集中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相关资料图)
目前,我国种业市场集中度低,CR10市占率仅为18%,而全球CR10市占率已经高达60%,孟山都+拜耳市占率达到22%。在国内市场,若按作物分,水稻集中度较高,其中杂交稻37.46%,常规稻33.92%,玉米17%,小麦23%。
供方主要通过提高投入要素价格和降低产品质量的方式来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盈利能力与产品竞争力,供方力量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所提供给买主投入要素的重要性。目前,我国种子行业的供应商主要有种子研发机构、制种设备公司、试验田提供者等三方面,其议价能力强弱如下:
种子研发机构: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农业种子企业还只停留在“制种和生产”两个环节,部分或完全依靠科研机构提供品种,所以研发机构是种子公司最重要的供应商,掐住了公司的命脉,所以研发机构的议价能力非常强。但是,由于产业市场化和人才市场化,种子公司可以选择其它科研机构或者农科院校研发的品质,种子公司还可以通过聘请行业专家和培养人才的方式提升自己的研发能力,这些都会削弱科研机构的议价能力。
制种设备公司:常用的制种设备市面上较多,属于常规耐用设备,且复购性不强,所以制种设备公司对种子公司的议价能力较弱。
试验田提供者:种子公司需要的育种试验田从几十亩到几百亩不等,根据种子生产习性分散在不同区域,所以试验田租赁具有分散性和流动性。而且中国农村现状是大量的耕地撂荒,双季稻变为一季稻。所以试验田提供者的议价能力非常弱。
购买者主要通过其压价与要求提供较高的产品或服务质量的能力,来影响行业中现有企业的盈利能力。我国种子行业的购买者主要是经销商和散户,科技机构由于其量少、可能性小,故忽略不计。
由于种子公司是面向广阔农村,而种子公司又无法全面深入农村,必须借助遍布各个乡镇的农机服务站和个体经营户的零售终端平台,这些平台就是种子公司的经销商。经销商的利润完全来自销售差价,加上找其代销的种子公司很多,选择性强,所以经销商的议价能力自然就强。
种子行业的发展特征分析:
1、随着国家对种业发展各项政策措施的推进,种子市场监管力度不断加强,种业发展环境更加优化,促进了种业快速发展,行业集中度稳步提升。优势种企通过兼并重组、战略合作,积极布局国内国际市场,行业优质资源整合加速,优势资源进一步向龙头企业聚拢;具备一定优势的中小企业则逐步向区域性、专业型公司方向发展。种企50强科研投入不断加大,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成为育种创新主体。
2、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品种换代升级加快,品种研发呈现出向优质专用、绿色环保、抗病抗逆、资源高效、适宜轻简化、机械化等方向多元化发展的态势。
3、我国育种同质化严重,派生品种占比较高。2020年12月20日EDV(实质性派生品种)试点顺利落地水稻,标志着国内育种创新保护进一步加强。实质性派生品种保护制度的推行将重塑行业生态,原始育种创新的积极性将被充分调动,对玉米及水稻种业的大多数企业产生影响。
4、种子行业具有典型的周期性特征,若某年某类农产品价格较高,次年适种农户往往会选择该类农产品种植,则该种农产品种子销量增加;次年由于该农产品产量增加,价格下降,低价又导致农户第三年减少该农产品的种植,则该种农产品种子销量减少。小品种农作物受宏观需求的影响较大,玉米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作为民生行业,周期性并不明显。
5、种子需求的价格弹性几乎为零,是一种典型的缺乏价格弹性的必需品,即种子价格的变化对单位面积播种量几乎没有影响,农民不会因为价格低就会多买种子;而种子供给的价格弹性却较高,种子具有不可替代性且无法即时生产,必须提前一年生产,如果遇到种子生产量不足或自然灾害减产的年份,种子的价格会较高。
6、易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资金占有量较大。
每年3-5月与制种基地委托育种,需要预付给基地资金组织生产。每年10-12月收购种子需要支付大量的资金,上述两个阶段的资金需求量最大。
7、种业深度融合势不可挡。当前,作物育种领域论文数量排名中,中国超过美国、日本、印度、德国等国排在首位。中国学者发表论文数占到了作物育种领域全部论文数的20%。但是,“论文强国”并没有造就“种业强国”。其原因就在于科企深度融合还远远不够。未来政策导向将支持科企深度融合,支持品种权保护和品种选育“共审定”。
同时,以生物组学、合成生物学等为代表的前沿学科揭示了性状形成机理,理论突破正在形成,以基因编辑、全基因组选择等为代表的技术加快进步,使育种定向改良更加便捷,育种效率几何级增长,育种由随机朝定向、可设计转变,品种“按需定制”正成为现实,种业发展也将迎来“跨界融合”阶段。
8、种子商品化率逐渐提高
受传统农业生产习惯影响,农户自留种的生产习惯尚未完全改变,商品化种子使用率有待提高。国际上种子商品化率平均可达70%,发达国家更高达到90%以上,与这些国家比,我国常规水稻、小麦、大豆等商品化率比较低。农户自留种由于发芽率不高,品种纯度较低,对病虫害抵抗力差,单产十分不稳定,收获的农产品质量差异也较大,因此国家不提倡农户使用自留种。近年来,国家通过出台实施良种补贴等政策,鼓励农户使用商品化良种以提高单产;在上述政策的推动下,我国种子商品化率明显提高,达63%,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