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民间信仰体系庞大而复杂,大多数神明是放在宫庙里供奉的,但唯独泉州市永春县达埔镇的一尊神明,是用来“炸”的。
【资料图】
每年正月,信众们都会把祂从庙里请出来,游街行走,接受信众们的“轰炸”。
如果你不慎在神明巡境的晚上驾车经过,会有一种误入战场的真实体验感。
根据网上查阅到的信息,从正月十一到十五,当地每天晚上都有“炸佛”行动,这一习俗从明末延续至今,从未间断,尤其是元宵节当晚最为隆重,我和朋友决定那天前往。
相传明末年间,赵大天君(俗称赵元帅公)从永春介福乡山仔尾飞炉而来。初时宫宇建于岩峰村后头山上,时称“山尾宫”。合境善信供奉信仰他,后因被火烧毁,热心的村民把他迁建于岩峰院前路的下段,取名“尤圣宫”,那里就是我们的目的地。
开上泉三高速,天空下起了雨,朋友担心活动取消白跑一趟,但是到永春县达埔镇岩峰村后,看着路两边摆放的长竹竿和堆成山高的鞭炮,我们意识到本地人并没有取消活动的念头。
由于赵大天君喜欢火药,当地人坚信把祂“炸”得越猛烈,新的一年得到的庇护将会更多,这种纯朴的正相关逻辑吸引着整个村的人参与。
雨水顺着尤圣宫顶的瓦片流下,屋檐下搭着一出布袋戏舞台,现场演奏的唢呐锣鼓声透过一个老式的铝制喇叭传出,声音极具破坏力,淹没了雨声和人声。
位于宫庙正中间的赵大天君俯视着人间正在发生的一切,颇有一种大战前的宁静之感。
一位叼着烟挑着鼓的老者不知什么时候出现在了天井,伴随着击打,敲响了整场行动的集结号。
他肩上的木棍可能比他的年纪还大,前头挂着一面老旧的鼓和锣,后面挂着一块镶蓝边红布,上面有龙头的刺绣图案。鼓声响起,声音在庙的上空回旋,似乎在召唤一个古老的世界。
标签: